东北诞生独角兽,比肩美国星链卫星,冲刺国内商业航天第一个IPO

2022年12月世界杯结束后,梅西携阿根廷队乘专机启程回国,中国的“吉林一号”卫星还拍下了梅西携队夺冠凯旋巡游欢庆一幕。

而发射“吉林一号”的便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企业——长光卫星。这家诞生东北的独角兽,即将拿下重磅IPO!

前不久,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长光卫星”近日申请科创板 IPO 上市获受理,海通证券为保荐机构,筹资26.83亿元。

长光卫星出身名门,其团队脱胎于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公司第一大、第二大股东分别为吉林省财政厅的直属企业吉林省方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长春光机所。

长光卫星2015年自主研制出首颗“吉林一号”,7年多来,在这条商业航天赛道上创造了多项第一,成功逐梦太空。

同时这是国内第一家冲击 IPO 的商业航天公司,有望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第一股”。长光卫星若上市成功,也会给商业航天市场迎来新的发展热潮。

中国版“星链”,拥有83颗在轨遥感卫星

长光卫星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要从创始人宣明近十年的潜心科研攻坚说起。

1978年高考恢复后,宣明进入长春光机学院精密仪器系学习,一路读完硕士,并在长春光机所内留任。

长春光机所始建于1952年,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在全国赫赫有名。研制航天光学载荷是其特长,它几乎承担了中国国防、航空用得到的几乎所有高科技的光学设备研发,还曾先后参加“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研制航天光学载荷是其特长,光机所旗下还有A股上市公司奥普光电。

身处其中,宣明的个人能力也不遑多让,在研究所时,宣明主要从事精密机械、微机械学科的研究,是我国微机械学科的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第一块微机械光刻图形实物就是出自他手。

2003年,宣明担任长春光机所所长,一干就是12年,期间还担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效载荷分系统行政总指挥。

2006年,时任长春光机所所长的宣明认为航天事业一定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而以载荷为核心的整星设计技术就是走向市场的“敲门砖”。

于是,宣明带领一伙人闷头开始研发卫星。此后,团队摸着石头过河,攻克了卫星星载一体化、热控一体化、快速集成测试等一个个技术难关。基于科技成果转化,2012年12月,长春光机所正式启动“吉林一号”卫星研制工作。

相比较国外商业航天领域,中国商业航天起步较晚,其中民用遥感卫星主要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主要服务于国家政府部门、公众业务等的遥感卫星,以国家投资为主。过去我国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国外卫星视频和照片等产品,用于国民经济建设。

直到2014年11月,国务院60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由此,拉开了我国商业航天大幕。

宣明抓住机遇,整个团队都放弃了研究所的编制,2014年底带领团队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商业卫星公司——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还获得吉林省政府、长春光机所的投资,这也是中国第一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宣明亲自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也被外界称为“商业航天第一人”。

2015年10月,长光卫星自主研制的“吉林一号”星座首组四颗卫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创造了国内多项第一,其中,“吉林一号”光学A星是中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

此后至今,“吉林一号”先后完成23次发射任务,招股书显示,截至招股书签署日,长光卫星主要的 ” 吉林一号 ” 卫星星座拥有 72 颗在轨遥感卫星,据长春日报报道,今年下半年其又发射了十多颗卫星,目前在轨卫星数量已经升至83颗。

长光卫星的目标是安装一个全球无死角、全天时、全天候的太空监测网,持续投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建设,预计 2023 年底前实现 138 颗卫星在轨,具备全球任意点 10 分钟的重访能力;2025 年底前实现 300 颗卫星在轨。

年入3亿元,亏损2亿元

传统商业航天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通信、导航、遥感和科研等四大方向。目前,全球在轨卫星主要以通信和遥感卫星为主,通信卫星约5003颗,占比为63%。

其中,卫星遥感(Satellite Remote Sensing)是指卫星从高空通过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进而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空间分布等特征,目前广泛应用于国防、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海洋、国土资源、应急管理等重要行业。

遥感卫星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影像的空间光学仪器,从而达到针对不同场景和领域的用户需求,为国土安全、地理测绘、土地规划、农林生产、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各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信息和产品服务。例如国防安全领域,就是通过卫星拍摄地球的影像,进行对地观测,此前“吉林一号”就曾发布过动态跟踪一架隐形战斗机红蜘蛛的视频。

以现有在轨卫星测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23~25次重访,具备全球一年覆盖2次、全国一年覆盖6次的能力,

聚焦于性能方面,公司研制的遥感卫星在亚米级大幅宽成像方面的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作为一家商用卫星公司,这意味着长光卫星要靠民用服务盈利。

具体来说,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为基础,将其获取的海量、优质遥感数据以及服务对外出售。

长光卫星营收包含两大板块,2021年、2022年上半年,近六成收入来源于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四成收入则由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业务贡献。

招股书显示,2019、2020、2021年、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分别为8412.52万元、1.04亿元、3.11亿元、3551.57万元;归属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分别为3.91亿元、3.91亿元、2.2亿元、2.06亿元。

对于亏损原因,长光卫星在招股书中表示:主要系“吉林一号”每年需要承担较大的卫星折旧成本及较高的研发投入,同时尚未形成系统的服务能力,同时国内商业遥感卫星产业的发展尚未成熟,导致前期公司销售规模较小。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三年半时间,长光卫星的研发投入为1.72亿元、1.87亿元、1.15亿元和6086.13万元,占当年营收比分别为203.47%、179.31%、37.09%、171.36%。

不过历经数年的不懈努力,“吉林一号”卫星的重量越来越轻、成本也越来越低,重量从每颗400多公斤到32公斤,单颗制造成本已经从5000万一颗,降到不超过800万一颗。长光卫星研发人员还曾对外表示,“今后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已不是梦想。”

除了研发成本外,限制国内商业航天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卫星发射环节是个难题。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中,最大的成本是火箭发射服务。近年来,火箭发射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在22%-49.3%之间。一次发射任务就要消耗高昂的发射成本,此前 2020 年 4 月 1 日时长光卫星就曾在薇娅直播间以 4000 万元的价格 ” 买火箭 “。

不过,国内公司在商业模式上依然需要探索。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曹梦提到:“对于发射服务端,卫星用户出钱购买发射服务,火箭公司收到钱再提供服务,这个商业模式已经很成熟,但卫星应用领域尤其低轨卫星应用领域,截至目前还没有完全跑通的商业模式出现。”

商业航天迎来黄金十年

人类从未停止探索星辰大海。

“硅谷狂人”马斯克,自建火箭公司SpaceX创办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类前往太空,布局低轨卫星通信计划“星链”就是为了:发射卫星上天并让人类在地球任意角落接入网络。

回到国内,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工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国家队的实力有目共睹,中国商业航天时代的大幕也早已拉开。

中国商业航天自2014年政策放开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期。七年间,商业航空从无到有,如今已是年均增速已超20%、规模超万亿元的庞大产业。艾媒咨询预测,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步入黄金发展期。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越来越多民营资本进入这个赛道,米创始人雷军就参与投资了银河航天的“Galaxy计划”,该计划将在低轨道部署650颗小卫星。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投资的时空道宇,则在2022年6月2日发射了“一箭九星”。

与人工智能(AI)行业类似,商业航天是“三高一长”(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行业。航天技术取得突破,回报周期也是依然漫长,但这并不减资本热情。

据华泰证券统计,2011年至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总披露融资额达243.1亿元。其中,2021年就超64亿元。华泰证券预测,2023年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大年,商业航天板块是未来几年重要投资方向。

有望收获商业航天首个IPO的长光卫星也离不开资本的助攻。

2017年开始其便获得VC/PE的关注。成立至今其已经完成4轮融资,最后一轮Pre-IPO轮融资高达24.64亿元,长春光机所、中金资本、深创投、中科创星、海通创新、中科院创投等机构纷纷入局。

估值也水涨船高,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榜单中,长光卫星以124亿元估值,稳居商业航天企业第一梯队。

长光卫星若上市成功,也会给商业航天市场迎来新的发展热潮,它们发射的满天繁星也将给人类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象蓝资本 » 东北诞生独角兽,比肩美国星链卫星,冲刺国内商业航天第一个IPO

赞 (0)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